有些事,是要夠長才可以。

疫情下,太太接觸多了野外。

起始時是她想避開人群唞氣,便開始了行山。後來山徑多了人,便開始找一些較難的路線,避開多點人群。她小時候多運動,體能好應付到。開始時我是帶她行,到後來她她嫌我的路線悶(因我無諗過要打卡) , 她在 IG 認識了一些朋友,教她和帶她多走一些其他路線,她便在路線上出多了主意,行得更多。

以前是我推她去行山,就算約好晨早出發,但當天總不能在十一點前叫醒她,現時是就算七點在西貢起行她都可以。由半推半就到喜愛,從跟隨到帶動,從歷奇人口中「我的太太」到我成為「佢的老公」,轉變頗大。

慢慢她亦開始喜歡露營,我都無買新裝備好耐,自覺是舊的已很夠用,但現時她是會自己去買東西。家中會突然出現 Trangia Masstin,或突然出現好型但好重的焚火台和天幕,亦叫我幫佢買掛在營前的波波燈、掛飾,同好唔實際全黑(但好易刮花)的 Trangia 25 cookset。

太太安排的露營與我的不同,我的比較 old school,行多一點、食得帶得簡單一點。她是較享受型,行得不多,有些是坐快艇直達,吃的較豐富,清酒煮蜆、燒串燒等等,這往往需要在背包外加個大冰袋。我是有些抗拒,但她既然是開始喜愛野外,就由她一會吧。我是喜愛較野外的太太,野外人較不拒小節。這轉變是我在疫情下感恩的事,很矛盾地疫情應該夠長讓她這些轉變「入骨」。

最近,太太喜愛看一個台灣的電視節目,叫「不去會死的他們」,講台灣一些登山人的經歷和對山的看法。不只看到好風景,分享亦很好。

太太聽見節目中的他們一行便十數天,「嘩」了出來,說「好辛苦,好長啊」。

我回應「你要試試,那怕是五日四夜或三日兩夜。有些事,是要夠長才可以。」

上山,要把生活所需孭上去。這豐儉由人,你習慣平時多用不必要的,自然會孭多於所需的上山,這基於性格和價值觀,只是反映你個人的本質。我喜歡有人講的一句,「露營露營,露出原型」。但這些如果像太太所去的一日半日方便團便較不明顯,但十日八日你孭上山的代價便大了。另外如飲食,短行程你未諗營養,但長行情如吃得不好是影響進度和安全。

如以上山作為操練,學習擁抱大自然、神創造的情操是必然,另外如要觀察到自己的呈現,便要有觀察到自己和周圍的覺察。另外,過程要夠長,夠長呈然足夠的真實,夠長令你更能跌跌碰碰改變自己較頑固的方面。

野外福音工作者,或許角色像個導遊、亦像個輔導員。要足夠硬技巧處理安全、有欲祝福人的意志,有觀察人的敏感,有啓導人的氣質和方法,要有好的人觀、神觀、福音觀、自然觀。要培訓這些人,教的受教的都要付出許多,要好多計劃,要精準知道需求,要大量對症下葯的實操,要落地,學完啟動到。這件事,亦是要夠長才可以,超越了圖針技巧。

最近工作有些轉變,不知為期如何,只知未必是短時間,未知是禍是福。就拿著德誠那句「危機在,恩典更在」和 Dickson 那句「見步行步,行步見步」,在這段長時間,看看自己如何蛻變,神如何帶領。

阿平
寫於香港
2022年2月26日

#培訓者反思 #基督教歷奇輔導 #歷奇輔導 #香港歷奇輔導學會

何必心煩?

網上看見有網紅說基隆茶餐廳的盆菜唔得,亦拿了酒店的跟它的去比較。

我看見時該片已下架,無機會看到。網紅登了道歉聲明,網上有許多討論,一方是說網紅說得過份,說該茶餐廳做了許多善事值得支持云云,亦說拿酒店跟茶餐廳比是戇居。另一方是說不好吃便說不好吃,無政見可言。

平貴東西比較概念上我唔覺戇居,相類似的比較其實台灣網紅 Joeman 亦有做,只是 Joeman 評論得較平實和厚道,往往突出了貴平各有特點,看官自行決定的方向。我對這事無特別感受,她又不是特別有公信力的網紅,無特別參考價值,她覺得不好吃便由她講便是,又何必為事情動氣、傷神。

剛好前幾天家裡做節便吃了該餐廳的盤菜,事前已知無矜貴的食材(例如花膠等等),但就對得住個價錢,明買明賣不欺場,一家人吃得高興。

要傷神的事已太多,又何必加添多一樣。喜歡她的繼續喜歡,不喜歡她的不再看便是,何必心煩。

阿平
寫於香港
2022年1月23日

淺談反思與歷奇輔導工作者培育的關係

今日難得和友人吃午飯。

我們相識於神學院的歷奇輔導工作者課程,但主要是在課堂時的互動和透過閱讀扎記時認識她,無太多機會坐下來和她好好對談。印象中今日是第一次。

她是開朗的人,坐下不久便分享了許多她的故事。我喜歡聽故事,當時像和不見很久的好友,坐下不用熱身便談得深入,感覺很好。

我問她,在幾個歷奇輔導課程裡,最幫到她的是甚麼。她分享,是反思的習慣。透過觀察、整理、寫扎記,是她無時無刻從周遭的事物,引發她思考。

反思視野,是我一直著意去分享和教導的。我以前負責教授「整全歷奇與成長」和「動感輔導」兩科時,亦以這主線進行。

歷奇輔導建基於體驗學習循環。簡單講,體驗學習以反思體驗和自己的關係,從而帶來新發現和改變並祝福將來,是以一個循環。帶著上一個循環學到的進入下一個體驗,成為新的素材,進入下一個循環,一直延續下去。

從體驗去學習的能力並不全是與生拘來,有很多微細部份可供學習和培養。做得越多,越習慣,越精準,越敏銳。坊間有許多體驗回顧 (debrief) 的工具,但那些許多時是手法。如工作者沒有自我實踐體驗學習的習慣,只是流於學習如何流暢地是用工具,那往往難有較深入的效果。

歷奇活動有許多時是模擬場景,體驗學習並不局限於這類活動,生活每一小節都是真實體驗,是成長和體驗學習的素材。我最想教的,是讓參加者成為較體驗學習的人,培育反思的習慣,把這些帶進日常生活,每日都是操練的機會。

這些都是心法,所以課程往往不能太短,要在當中有意識地走多幾個循環,建立一些習慣,習慣講出來、寫下來,讓參加者看都自覺這些是重要的。

至於如何使用體驗回顧工具,自問許多人教得好過我。不過老實話,許多人想去學的是如何操作工具。但仍是那一句有工具無心法,效果有限。

如帶著上面的整理,看自己應如何帶領低結構教練課程。除流暢帶領和安全視角外,學生亦應探索如何啟動他們受眾的學習循環,而這些都可以是很細微(micro)的。

一餐飯,引發這麼多的思考。感恩。

謝謝,亦祝福你參與下個課程。我應會參與部份,亦應與你同組。

阿平
寫於香港
2022年1月22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