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難得和友人吃午飯。
我們相識於神學院的歷奇輔導工作者課程,但主要是在課堂時的互動和透過閱讀扎記時認識她,無太多機會坐下來和她好好對談。印象中今日是第一次。
她是開朗的人,坐下不久便分享了許多她的故事。我喜歡聽故事,當時像和不見很久的好友,坐下不用熱身便談得深入,感覺很好。
我問她,在幾個歷奇輔導課程裡,最幫到她的是甚麼。她分享,是反思的習慣。透過觀察、整理、寫扎記,是她無時無刻從周遭的事物,引發她思考。
反思視野,是我一直著意去分享和教導的。我以前負責教授「整全歷奇與成長」和「動感輔導」兩科時,亦以這主線進行。
歷奇輔導建基於體驗學習循環。簡單講,體驗學習以反思體驗和自己的關係,從而帶來新發現和改變並祝福將來,是以一個循環。帶著上一個循環學到的進入下一個體驗,成為新的素材,進入下一個循環,一直延續下去。
從體驗去學習的能力並不全是與生拘來,有很多微細部份可供學習和培養。做得越多,越習慣,越精準,越敏銳。坊間有許多體驗回顧 (debrief) 的工具,但那些許多時是手法。如工作者沒有自我實踐體驗學習的習慣,只是流於學習如何流暢地是用工具,那往往難有較深入的效果。
歷奇活動有許多時是模擬場景,體驗學習並不局限於這類活動,生活每一小節都是真實體驗,是成長和體驗學習的素材。我最想教的,是讓參加者成為較體驗學習的人,培育反思的習慣,把這些帶進日常生活,每日都是操練的機會。
這些都是心法,所以課程往往不能太短,要在當中有意識地走多幾個循環,建立一些習慣,習慣講出來、寫下來,讓參加者看都自覺這些是重要的。
至於如何使用體驗回顧工具,自問許多人教得好過我。不過老實話,許多人想去學的是如何操作工具。但仍是那一句有工具無心法,效果有限。
如帶著上面的整理,看自己應如何帶領低結構教練課程。除流暢帶領和安全視角外,學生亦應探索如何啟動他們受眾的學習循環,而這些都可以是很細微(micro)的。
一餐飯,引發這麼多的思考。感恩。
謝謝,亦祝福你參與下個課程。我應會參與部份,亦應與你同組。
阿平
寫於香港
2022年1月22日